<tr id="vvqxr"></tr><menuitem id="vvqxr"></menuitem>
    <menuitem id="vvqxr"></menuitem>

    <ruby id="vvqxr"><option id="vvqxr"></option></ruby>
      <tr id="vvqxr"><small id="vvqxr"><delect id="vvqxr"></delect></small></tr>
      <tr id="vvqxr"></tr>

    1. <code id="vvqxr"></code>

        騎著摩拜去看專利運營

        一、資本位
         
        早在2014年左右,國內多個城市就都推出了政府花費重金主導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為什么沒有大范圍地推廣開來?答:因為政府公租自行車基本上都存在租賃手續繁瑣、取還車不便等問題,就如計劃經濟下,國營肉店、國營糧店提供的服務一樣不接地氣,很難滿足公眾的需求。而摩拜和ofo兩家民營“小”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就相繼啟動資本運作:摩拜單車成立一年后,就搭建好了VIE持股架構;ofo單車則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了滴滴、金沙江、經緯等知名民間資本參與的四輪融資。正是在民間資本瘋狂的追捧下,單車平臺數量、單車投放數量、用戶數量才實現了井噴式地增長,因為資本的介入解決了原有公租自行車存在的最痛點——車太少。
         
        毋庸置疑,摩拜和ofo燒錢競爭的焦點還是,誰的車更多。最終的結果難逃“網約車”大戰中滴滴、快車、優步的結局:合并、收購、勝出!而這些在現代商業社會任何領域的競爭,落到最后最終比拼的結果無一例外是,誰的資本更多,誰更有錢,誰就能玩得轉,誰就能說了算。專利運營也一樣,真正的專利運營不過就是一場純粹的“資本游戲”,不涉及資本運營或資本運營比例過低的專利運營不會有大的錢景和前景。更坦白地說,專利運營的成功必須借力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主動地、野蠻地、大規模地進入。(PS:如果燒的是政府資本你如何面對納稅人的質疑和巡視組的詢問?)
         

         
         
        德·索托的《資本的秘密》一書中,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專利制度如何釋放資本潛能的規律,縱觀專利制度設立伊始,乃至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未曾離開過資本的野蠻介入。假如產權制度不完善、專利保護力度不大、政府補貼不夠精準,就會阻礙專利權的流動和運營,進而造成專利資產僵化,最終阻礙專利資產轉變為更龐大的配套資本。換句話說,在現有的專利運營過程中,因為資本對專利的陌生與不了解,沒有抽象為普適的講故事能力,只能局限在專利技術的物理性之內,以至于混淆了資產與資本的概念。而西方發達國家為什么專利運營較為成功?因為他們有一套良好的所有權制度保障了產權交易,通過市場化地專利運營實現專利權資本化,讓專利資源成為專利資本,使專利資本在流動中保值和實現價值增值,使市場配置資源的速度更快,配置的效率更高,配置的成本更低。

        去年,同樣火熱的平衡車領域,平衡車企業中的后起之秀納恩博翻身的根本轉折點正是源于在資本助力下的一次企業并購。2015年4月,納恩博獲得小米、順為資本、紅杉資本、華山資本的8000萬元A輪融資,并全資收購賽格威,其中包括賽格威名下的400多項電動平衡車專利。一次資本與專利的聯姻,從此徹底改變了納恩博被動應訴的地位,納恩博從此成為賽格威的老板,利用其持有的400多項電動平衡車專利,“反客為主”成功逆襲成為原告,向美國企業、中國企業提出專利侵權訴訟,利用337條款將競爭對手趕出平衡車市場。納恩博在資本的幫助下,成功逆襲為原告,正是資本與專利聯姻的成功典范。
         
        二、臺風口
         
        有些政府人士可能會認為,前幾年政府公共自行車服務沒有火起來的原因可以推給移動互聯支付、二維碼、GPS、APP等相關技術沒有成熟,沒有趕上“臺風口”。
         

         
        誠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用戶無需辦卡,只需下載單車App完成注冊即可騎車;使用時,用戶通過手機定位尋找離自己最近的車,也可提前預約;找到車后,掃碼就可以解開車鎖;還車時不需要固定車樁,只要目的地處有非機動車停車線,只要在路邊白線內均能停放,就可用手機自動結算騎行路程和費用。
         
        但如果僅僅認為,技術能解決一切,那就太小看市場機制了,因為更高的效率來自于市場對新技術的發現與使用。某種程度上,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新技術沒有首先應用于更早出現的政府提供的租賃單車上。同樣,如果國家將專利運營的成功的夢想單純地寄托在一些國家級的專利運營平臺上,而忽視甚至忽略市場機制對于專利運營的推動,結局自然顯而易見——屢屢與“臺風口”擦肩而過。
         
        三、技術不是第一位的
         
        大家紛紛感嘆:“沒落自行車廠和修車師傅在共享經濟里煥發了新春,令人震驚!” 一個轉發過千萬微博:“一位大爺說他干大半輩子修車,在街頭風吹日曬,從來沒想過會去大公司上班,現在倒好了,好幾個公司要聘請他,六險一金加年終獎,真是突如其來的幸福!”
         
        還近在前年,自行車產業被廣泛地認為是夕陽產業,即將大規模地退出主流市場。但是,“共享單車”的火熱,讓從永久、飛鴿等大型企業到中小型廠家以及零配件供應商都強烈地感受到了“被互聯網+”的幸福,這場由外而內的行業變革正在重塑傳統的自行車行業,連富士康都引進生產線全力進入。理由只有一個:大家一致認為,技術不是第一位的,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
         

         
        從研發或技術“含金量”的角度看,摩拜單車可能要略強于ofo單車。摩拜單車在國內的發明公布數是11件,實用新型數是12件,外觀設計數是5件,既涉及對自行車材料、車體(車架、輪叉、無鏈、圓錐齒輪、擋泥板)等硬件的技術顛覆,也有涉及“電子智能鎖” “智能定位”“防盜技術”以及“剎車技術”(電機、電機系統及自充電和剎車方法)的創新。而ofo單車在國內的發明公布數是0件,實用新型數是1件,外觀設計數是1件,均是與“智能鎖”相關。
         
        但是,用戶在選擇共享單車的過程,除了部分“技術控”外,對新技術嘗新之后更多地關注用戶體驗,誰的車輛更好找、更便宜、押金更低、騎行更靈活、有保險保證等等。所以說,對于用戶市場,技術永遠不是第一位的,用戶體驗、用戶基數才是第一位的,這點筆者更看好ofo。
         
        對于專利運營而言,專利技術的先進性也不是第一位的,而相關技術標準的推廣和實施、市場的認可程度才是首位的。2008年,在和索尼掛帥的藍光DVD陣營競爭下一代高清DVD標準的6年戰爭中,東芝領銜的HD DVD陣營投入超過10億美元進行技術研發、專利布局和產業化推廣,雖然行業內公認技術更為先進,終究因格式標準之爭落敗,使得整個HD DVD陣營知識產權聯盟縝密布局的核心專利價值瞬間化為烏有。
         
        四、黑天鵝
         
        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 event)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對于某些行業而言,“共享單車”無疑就是它們的“黑天鵝”!摩的,這個曾讓各級政府和城管部門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仍頑強生長的行業,如今在“共享單車”這只無形之手的調節下正迅速退出大城市的舞臺,昔日的“光芒”儼然不見。而在政府的幫助下,剛剛走出“網約車”沉重打擊的傳統出租車行業,如今在“共享單車”的影響下,幾乎接不到短途客單。
         
        “垃圾專利”,這個鐫刻著時代烙印獨具中國特色的專利名詞,由于制度原因、補貼不精準、科普宣傳不夠等原因而產生。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發布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將政績和當地專利數量進行綁定,促使各地競相出臺強力專利資助和扶持政策,部分地方拍腦袋決定專利補助明顯超過專利申請費用,人為地使得申請垃圾專利視為有利可圖的生意。垃圾專利令中國“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的帽子被人覺得華而不實,國家也花大氣力在打擊垃圾專利、提高專利整體質量。
         
        試想,如果積極推廣專利運營,讓民間資本真正從中受益的額度遠遠大于政府補貼資金的額度,甚至讓專利運營的利潤遠遠大于炒房的收益,大家的關注點就會集中在真正有價值的專利上,在利益的驅使下,買菜大媽都會放棄關注黃金而迅速關注專利,專利毫無疑問也會迅速在普通大眾間普及成功。所以說,市場化的專利運營如若成功,垃圾專利自然就會消失,專利普及就會全民化,這也算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兩只翩翩起舞的“黑天鵝”吧!
         
        總之,共享單車是借著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春風火起來的,我們希望,專利運營也應趁著打通“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噱頭先“瘋”起來,再讓創新“狂”起來!